
近日,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师生一行走进红色故都瑞金,开启以“红色文化+爱国主义教育”为核心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。三位讲解员以接力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,让红色基因在对话中流淌,更让江西理工大学的学子们对传承使命有了深刻体悟。

实践队员在革命旧址前合影。(周煌浚 摄)
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,“红孩子”讲解员郭景添的身影格外亮眼。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,用清脆的童声向大家介绍着玻璃柜里锈迹斑斑的马灯:“这是红军叔叔夜间行军时用的,当时没有电,他们就靠这点点光亮走过雪山草地。”面对泛黄的革命文献,她没有丝毫怯场:“妈妈说,我们现在的好日子,都是他们用脚步一步步走出来的。”她的讲解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,在江西理工大学师生心里萌芽——这是红色基因在新一代青年身上最鲜活的模样。“看到景添讲得那么投入,我看到了红色传承最纯粹的模样,我们这一代讲解员,更要为这份传承筑牢桥梁。”江西理工大学讲解员吴雨航有感而发。

红孩子讲解员郭景添为队员生动讲解苏区历史。(李圆 摄)
“大家看这张红军借粮条,和我们学校馆藏的‘苏区干部好作风’档案一样,都藏着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’的初心。”为了延续这抹鲜亮的红色,吴雨航将学校苏区精神馆的展陈内容与纪念馆的文物结合,做出江理学子应有的传承与接力。这场跨越校园与革命老区的讲解对话,让队员们突然明白:他们不仅是来学习的,更是要把瑞金的故事带回学校,让苏区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。

校史馆讲解员吴雨航在博物馆串联苏区精神。(周煌浚 摄)
走进叶坪革命旧址群,红色讲解员杨丽早已等候在那里。“我妈妈曾是这里的讲解员,小时候总跟着她在旧址间打转,听她讲红军在油灯下开会、和老乡一起种地的故事。”她轻抚着斑驳的土墙,声音里带着母亲传承给她的温情,“我守着这些旧址20年,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,我们脚下的土地,每一寸都浸着信仰。”杨丽的讲述让吴雨航深受触动,他说道:“苏区精神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概念。我们学校苏区精神馆里,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当年军民同心、艰苦奋斗的故事。就像这里的旧址见证的一样,‘坚定信念、求真务实’,正是苏区精神穿越时空的力量。”吴雨航将校园展馆里的苏区精神与实地的红色印记紧紧相连,完成了一次跨越场景的讲解接力。他说道:“原来讲解不只是复述历史,更是守护一份记忆——要让后来者永远记得‘从哪里来’。”

校史馆讲解员吴雨航在列宁堂解读苏区精神。(李圆 摄)
这场接力里,郭景添用童真播撒红色种子,吴雨航等实践队员们用校园与实地的对话搭建传承桥梁,杨丽则用半生坚守筑牢记忆根基。三位讲解员身份不同、年龄各异,却在同一片红色土地上,完成着同一项使命:让红色基因不褪色。江西理工大学的这场大思政实践,不仅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行走课堂,更让红色传承有了具体的模样:它藏在“红孩子”的童声里,落在青年学子的接力中,扎根在守土人的坚守上,诠释了红色基因最动人的生命力。(文/张琼方、唐朝、胡庆杰)
https://jx.ifeng.com/c/8kuv3e3loHd